当前位置:首页 信息自然科普教育基地 黑龙江省气象台


遗憾!该商家服务主页已经到期

请尽快进行续费恢复正常显示

黑龙江省气象台精选商家认证商家

自然科普 - 入驻:2021/02/08 23:25:16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山路230号 637 次浏览

黑龙江古称“北大荒”,为“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铁锅里”的蛮荒之地,也是全国最冷、积雪时间最长、积温最少的省份,北极漠河曾创下-52.3℃的历史最低气温。历经时代变迁,尤其是新中国解放后,迅速发展崛起。

0
分享
加我微信
微信号:
查看电话
电话号码:82622063

扫码打电话

电话接通率:96%
打开手机扫一扫
加我微信
微信号:
查看电话
电话号码:82622063

扫码打电话

电话接通率:96%
打开手机扫一扫

黑龙江省气象台商家

自然科普 - 入驻:2021/02/08 23:25:16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山路230号 637 次浏览
关于我们
招聘信息
相册
地理位置
全部评论

业务内容

黑龙江古称“北大荒”,为“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铁锅里”的蛮荒之地,也是全国最冷、积雪时间最长、积温最少的省份,北极漠河曾创下-52.3℃的历史最低气温。历经时代变迁,尤其是新中国解放后,迅速发展崛起。如今,作为“共和国长子”,黑龙江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装备制造基地、能源基地以及生态大省、冰雪旅游大省,并肩负着国防安全的重任。黑龙江气象事业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服务经济社会中不断壮大,书写了一曲护佑民生、防灾减灾、保障发展的壮丽篇章!

    一、发展格局:脉络清晰、步伐稳健、不断壮大

    气象管理体制与国家发展同步进行。北大荒长期处于渔猎、游牧与半农耕状态,古代天象监测起步于唐宋,1898年5月8日沙俄在哈尔滨建设气象测候所,6月9日开展观测,哈尔滨成为在全国最早开展现代气象业务的城市之一。1949年1~9月在建国前东北军区接受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嫩江、鸡西、克山等7个气象台站,恢复了气象监测。建国初期,先后在大庆油田、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林区、四大煤矿建设气象站,如1957年4月到神州北极-漠河建站,1961年1月到乌苏里江口(我国最东端)-抚远建站,黑龙江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国气象监测站网最为密集省份之一,截止到1959年建设的气象台站达112个。

    东北解放后,作为抗美援朝的大后方,气象资料作为重要的军事情报,黑龙江所属的7个气象台站直接归东北军区军事部气象处直接管理。1953年8月气象部门划归地方政府,此后气象管理体制多次转换,改革开放后,1980年2月气象台站实行以省气象局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省气象局垂直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1983年2月省气象局改由国家气象局和省政府双重领导、以国家气象局为主的管理体制;1992年后建立中央与地方双重投资的计划体制与财务渠道;1996年打破“一地不设两台”的传统,重新组建哈尔滨市级气象机构;1997年对大庆实行“一市两制”(市级地方管理并对县级台站垂管),体现了黑龙江“立足省情、把握机遇、积极探索、适度创新”的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现代化气象事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在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引领下,气象部门逐步告别了单一的监测预报服务,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与领域拓展。为此,我们确立了“服务引领,项目带动;突出重点,强化基础;准确精细,延伸拓展;履行职能,联合联动;灾有所防,争创一流”四十字发展思路。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就加强气象工作下发专门文件9个,特别是下发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黑政发〔2006〕65号)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意见》(黑政发〔2014〕31号)对引领黑龙江气象事业发展、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引导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社会各界重视气象事业发展和气象防灾减灾联动发挥了关键作用。

    气象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认可。2013年9月8-12日,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率队对我省进行气象法执行情况检查时,针对2013年黑龙江流域特大洪水气象服务给予了“气象部门发挥了预报准、发布信息早、应急响应快的特点,为政府及时主动应对、科学研判赢得了时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高度评价;2008年-2013年时任省委书记吉炳轩多次对气象工作进行批示,要求“要高度重视气象预报,特别是灾害天气的预报。各地各部门都要有强烈的气象意识,相信科学,依靠科学,提高减灾抗灾的能力”,并要求专门出台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文件,在他的指示下,省委省政府专门以明传电报形式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黑办发电〔2010〕19号),黑龙江省由此在全省各地全面开展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2017年以来,省委书记张庆伟先后两次到气象部门慰问调研,给予了“气象部门作风优良、技术精湛,严谨科学、工作扎实,专业水平高,在各行业中表现突出”的充分肯定。

    二、气象防灾减灾:坚持以防为先、服务至上

    黑龙江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省份,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90%以上。主要包括干旱、暴雨洪涝、低温与霜冻、大风、冰雹、暴雪以及森林火灾、凌汛、沙尘暴等次生、衍生灾害。我们始终秉承“防灾为先、服务至上”的理念,坚持把气象保障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福祉改善为宗旨和根本,努力确保将气象灾害降到最低。

    针对暴风雪、寒潮等极端天气灾害强化针对性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保障。1983年“4·29”暴风雪突袭齐齐哈尔、2010年“4·12” 暴雪突袭哈尔滨,历史罕见的风灾、雪害、冰凌、冻害同时出现,气象部门提前预报、精细服务,通过政府组织多部门联动有效降低“大雪围城”造成的损失。针对我省中高纬气候影响因子复杂的状况,精心制作汛期天气趋势分析报告,充分利用卫星遥感、雷达、自动气象站资料做好短期大暴雨以及江河、洪水监测分析服务,在应对2005年“6·10”沙兰镇山洪泥石流灾害、2005年“11·21”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多部门建立联合会商及重大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充分发挥气象在防汛中的“先导”作用,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例如,“九八大水”(1998年)嫩江松花江接连告急,肇源段溃堤、龙吸水等险情频现;“一三大水”(2013年)黑龙江、松花江两面夹击、全面超警,气象部门自动监测站点上堤、气象服务小分队上堤、宣传报道队伍上堤,跨省域会商、跨地市支援,气象应急预警的“消息树”成了领导决策的“指挥棒”,在谱写一幅幅气象战洪图的同时做到了大灾之时无大难,黑龙江气象人的抗洪事迹写成了报告文学《与老天爷会商》,并拍成全国气象首部微电影。2018年我省天气气候形势复杂,汛期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偏多32%,创1961年以来第一位。省委第55次常委会上专门听取了汛期预测预报,张庆伟书记要求气象部门准确预报、及时预警,把天气信息及时传递给广大群众;我们严密监测、有效应对,准确预测预报了夏季多雨趋势和主汛期26次降雨天气过程,提前2-5天准确预报了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了准确决策依据,保障了无人因汛伤亡、全省安全度汛。

    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趋利避害突出作用,馈赠“气象福利”   

    黑龙江是全球变暖的受益者,1961-2014年平均气温54年来升高了约1.89℃,高于北半球和全国平均水平。六条积温带全部北移东扩,积温增加、霜期缩短,有利于高产晚熟品种扩大面积、改善种植业结构调整、冬季发展设施农业。我们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提交《黑龙江省近50年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及对策建议》,省委省政府将“构建气象服务平台”列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八大平台之一。

    围绕新划分的六条积温带细化春耕春播、夏田管理、秋收防霜、秋冬整地等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气象服务。建立5项春播气象指标。强调抓政府主导,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有利政策环境;建立了抓直通服务,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及时性和覆盖率;抓平台建设,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技术支撑;抓智慧气象,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智能高效;抓指标体系,强化气象为农服务精准性;抓特色服务,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六抓六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机制并在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的典型交流。在嫩江、富锦建设2个农田综合观测示范基地,通过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标准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示范乡镇、“德丰e农”微信公众平台、粮食仓储气象服务系统以及开展农业巨灾气象指数保险等措施,探索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的新路径。农产品售价高低与气候条件直接挂钩,经过气候品质认证的农产品销售价格明显提升,农民亲切称赞气象服务是党和政府给予的一项福利。2012年富锦市气象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丰收中国”大型主题晚会的录播,2018年全国气象科技下乡在寒地水稻之乡五常成功举办。气象服务为黑龙江粮食生产“十五连增”、连续九年蝉联粮食总产、商品粮全国第一做出了突出贡献。从2009年起黑龙江气象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年平均90.7分名列全国前茅,2次名列全国第一名。

    四、保障生态安全:打造“一室一山三站两中心”生态气象新格局

    在服务“大生态”上,我们始终把握降低森林火险与生态保护红线主命脉,立足为打好原生态保卫战,展现峻岭延绵、山青林秀、城乡共美的北国风光,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优质保障。努力打造了中国气象局东北地区生态气象创新开放实验室(黑龙江省东北地区生态气象重点实验室),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富锦陆面生态站、五营森林生态站、阳明滩湿地生态站,黑龙江省生态遥感中心(黑龙江省生态气象中心)、东北气象卫星数据中心“一室一山三站两中心”生态气象新格局。以生态气象新格局为依托,不断加强大小兴安岭生态气象监测能力建设。在新林、呼中、五营、乌伊岭、瑷珲5个站增加森林可燃物观测,在五营观测林内小气候、红松及落叶松等林木物候,增加碳通量、森林边界层等观测任务,积极打造气象保障森林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完成了五营、富锦、龙凤山碳汇资料整理,成为省政府碳汇工作领导小组与专家组成员。与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建立长效会商机制,开展实时化会商,联合发布森林草原火险预警,全力保障森林生态安全。1987年“5·6”大兴安岭森林大火、2009年“4·27”伊南河草甸森林大火、2010年“6·26”呼中森林大火全国瞩目,气象部门在应急保障分队进驻扑火现场第一时间提供卫星遥感云图与火情信息的同时,调动全省的飞机、火箭、高炮等,同时,联合东北三省力量联合开展增雨作业灭火,真刀真枪地为扑灭大火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在齐齐哈尔扎龙湿地保护区,大兴安岭洛古河、南瓮河以及兴凯湖生态保护区建立湿地生态监测站,杜蒙、林甸、肇源、富裕、安达、同江6个站增加牧草物候观测,为黑龙江主辅换位发展畜牧业提供科技支撑。松花江沿岸河谷地带也是全国风能资源丰富区,先后建设23个测风塔开展风能资源普查,为风电场建设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松花江流域气候变化影响综合评估”、“气候变化对松嫩平原湖泊环境影响”、“东北地区精细化农业气候生产潜力评估及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与“松花江流域异常雨涝事件检测与归因”等气候变化专项研究为黑龙江应对全球变暖与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提供决策参考。

    五、立足能源产业与国防安全:服务打造两座“金山银山”,夯实发展后劲

    我们立足于服务“大冰雪”,将冰天雪地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黑龙江有独特的冰雪旅游资源、哈尔滨是世界闻名的冰雪文化之都,野外探测与冰雪服务是我们的专长,先后六人因此参加南极科考工作。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中国对外交往响亮的名片,我们坚持把保障冰雪旅游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先后编制《冰雪旅游气象条件评估报告》和《气象保障冰雪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冰雪旅游专项气象保障方案。如:2009年哈尔滨举办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我们积极参与申办工作、编制中英文服务手册,举全省之力开展气象服务保障。同时,建立“以雪为令”冬季清冰雪气象服务、“燃煤指数”等独具龙江特色得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建设、镜泊湖冬捕、漠河江上冰雪拉力赛等冰雪旅游项目提供气象科技支撑与服务保障,助力打造哈尔滨-亚布力-雪乡精品冰雪旅游线,将习近平总书记“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

    我们主动参与哈尔滨、双鸭山“海绵城市”建设。为鹤岗宝泉机场、绥化海丰机场、饶河民用机场、亚布力机场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组织开展哈牡客专、哈佳高铁与大型桥梁、水库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以及输油管道、供水管线等基础设施运行的气象保障。分析挖掘大型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业等支柱产业全产业链气象服务需求,为大庆油田、四大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气象服务。强化冬季供暖节能、夏季电力负荷、雨季城市内涝气象动态评估,推动气象大数据与实体产业经济深度融合。同时,与农垦、森工、水务、林业、国土、环保、教育、水文、航空、海事、高铁、电力等诸多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如与环保部门建立可视化会商机制、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在非禁烧区开展秸秆焚烧气象指数预报,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黑龙江有2900多公里的边境线,我们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围绕“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丝绸之路”建设,加强气象对国防安全的支撑保障注重建立持续稳定的中俄气象合作与会商机制,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建立了黑龙江流域凌汛、雨情数据信息交流,会商互访、学术交流实现定期化、常态化。

    六、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体系:建立“五抓五保”机制,强化效益发挥

    黑龙江省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在全国最早开展飞机、高炮增雨防雹实验。作为农业大省,干旱、冰雹等灾害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同时作为林业大省,我省每年春秋两季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森林火灾,而作为农业抗旱防雹、森林防火扑火重要手段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多年来,在农业抗旱、防雹,森林防火、扑火,水库蓄水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入《中国气象局人影三年行动计划》终期评估业务安全“双优”行列。全省完成固定作业站点标准化建设达84%。省市县三级人工影响天气布局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多尺度技术系统及催化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针对人工影响天气我们建立了抓抗旱、保粮食安全,抓降险、保生态安全,抓增雨、保用水安全,抓防雹、保经作品质,抓基础、保能力提升“五抓五保”工作体系,并由主管副省长在全国人工影响座谈会上做经验交流。成立了由22个部门组成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指挥部,市县两级均建立起人影组织机构。全省拥有446部火箭、849门高炮、712个标准化作业站点遍布乡镇村屯以及农场林场,人工影响天气从业人员4000多人,地面增雨防雹规模稳居全国首位。组建7支应急机动人工影响天气机动作业队伍,拥有一架空中国王350型和一架运-12型增雨飞机,常年开展应急指挥作业。实施人工影响天气“耕云”计划,在抗旱增雨、防雹减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冬季增雪、预防性增雨作业,来增加土壤墒情、降低火险等级,开创生态修复式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新方式。

    、气象现代化建设:机制更加完善,体系更加健全

    我们紧密结合省情特色和实际,确定了建设具有龙江风格、更高质量的气象现代化奋斗目标,明确了气象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形成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现代气象业务服务体系,2035年形成功能先进、充满活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气象强省,气象保障和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确保整体实力在全国“不拖后”,一个台站都“不能掉队”,部分项目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2011年10月31日黑龙江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署省部合作协议,2012年、2015年两次召开联席会议,共同推进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气象现代化建设。我们制定了推进气象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制定了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明确了基层气象机构现代化“4+7”工作模式。推进实施“气象灾害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工程智慧气象服务工程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工程”五气象现代化重点工程的落实。2017年我省在中国气象局现代化评分达到94.9分,提前三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2018年我省气象现代化中国气象局评分96.8分,市(地)级平均得分96.9分,在哈省直业务单位平均得分97.2分,均创历年新高。委托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我省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了评估。实施了三农专项、新一代天气雷达、山洪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等重大项目。公共财政保障、中央基本建设总投资水平不断提升。

    黑龙江气象现代化业务体系建设经历建国初期夯实基础、改革开放逐步完善、新世纪飞跃发展三个阶段。建国初期,黑龙江气象业务建设初具规模,1951年10月哈尔滨气象站(省气象台前身)配备2名预报员,为东北军区司令部提供短期天气预报,天气预报从此开端。改革开放后,黑龙江气象业务向体系化发展,1973年起哈尔滨(省气象台)等地陆续配备711测雨雷达,1982年正式接收卫星云图,1989年大兴安岭率先使用极轨卫星遥感资料,1991年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建成并开展大气本底观测业务;1984年在全国率先开通省市(地)有线电传通讯网络,组建天气警报系统和甚高频无线通讯系统,并在农村建设气象警报网和乡镇雨量网;1973年开始发布《天气气候概况》,1981年开展短时天气预报业务,以应对突发局地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并发布72小时、7天、10天等延伸期天气预报;1998年成立省市县三级防雷检测机构,1984年创办《黑龙江气象》科技季刊;开展气候区划与评估,1973年编撰《黑龙江省气候图集》和《黑龙江省军事气候志》,1976年出版《黑龙江省气候》,1982年完成《黑龙江省牧业气候区划》,1995年后根据全球变暖趋势,开展了农业气候资源调整和区划细化,为引进“吉”字号玉米提供气候可行性论证;先后参与哈尔滨市大气质量以及大庆乙烯联合化工厂、哈依煤气等重大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

    进入新世纪,黑龙江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全面开展。构建地空天立体气象观测体系。全省84个国家气象站全部实现观测自动化,四种气象记录报表连续28年名列全国第一。建设401个国家地面天气站,四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100%。从2000年起开始完成11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布设,漠河、塔河、宝清等边疆地区的雷达正在规划选址中。2004年开展太阳紫外线观测业务。2005年建成29个闪电定位仪、1个大气电场仪组成黑龙江省雷电监测网;哈尔滨、齐齐哈尔、伊春、嫩江4个探空站先后更新L波段测风雷达;2008年佳木斯气象卫星地面站建成并开始接收气象卫星数据。齐齐哈尔国家基本气象站被中国气象局认证为首批中国百年气象台站。发展现代气象预报预测体系。2000年短期预报业务系统实现自动化,2001年开展松花江、黑龙江凌汛预报业务,建设“网上气象台”。2002年开发松花江流域监测预测气候业务系统,制作汛期松花江流域面雨量预报。2003年完成高分辨率无缝隙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建设,对外发布短时及临近强降雨预报、中高考与节假日滚动预报。省局与哈尔滨先后配备高性能计算机。增加生活指数、健康指数、地质灾害、森林城镇火险等级、灾害天气预警信号、旅游景点和公路沿线天气等预报内容。并为政府部门提供农业气象年景分析等15项农业系列化情报服务和春秋两季防火期森林火险趋势预测。目前,省级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单轨运行,完成省市两级订正、省市县三级应用智能网格预报布局,县级气象台站制作发布细化到乡镇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气候预测质量不断提高,至2018年,全省十三市(地)含所辖县天气预报综合质量24小时准确率达79.89%,其中晴雨预报准确率达88.94%,最高气温达78.92%,最低气温达71.79%;短期气候预测质量评分降水达77.8%,气温达72.5%。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推进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建成省市县三级共享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和省级雷电监测预警平台,开展与网络、IPTV等新媒体合作业务以及智能手机气象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山洪灾害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全省气象信息员队伍达到13125名,自建及利用外部门乡村气象大喇叭10135 个、气象电子显示屏2052块、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963个,实现了全覆盖。自行研制了省市县管理与业务一体化平台并在全省气象部门推广应用,体现了新时代气象业务与管理的集约化、智能化和规范化发展。

    八、坚持科学化管理: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

    干部队伍与人才体系不断完善。始终把政治建设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核心,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上挂下派、驻村扶贫、援疆援藏锻炼后备干部,提高年轻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责任担当。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异地任职、横向交流、定期轮岗来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倡导“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以“工匠精神”来鼓励各级干部踏实做事、干净做人,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性与公认度大幅度提高。同时,科技人才培养发挥“头雁效应”,以学科带头人、正研后备、青年英才、朝阳计划等人才工程为重点,构建了首席专家、创新团队、基层业务带头人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目前我省正研人数已达21人,1人获得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任职资格。坚持内外并重,加大访问学者、学术交流、局校合作以及开放实验室、院士工作站来促进“雁阵团队”的成长,76人入选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库。启动“人才强基”工程,实施市级气象台预报领班制,制定基层台站吸引大气科学毕业生优惠政策,在职称评聘时给予基层政策倾斜,目前县级拥有高工已达93人。

    搭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激励创新政策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及收益分配制度。围绕产-学-研-用一体化明确了气象科技创新规划和目标,建立了8支科技创新团队。龙凤山大气本底站入选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成为科技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设了全国首个多脉冲雷电防护实验室、黑龙江省气象台高纬度地区天气预报技术中试基地和漠河地面气象仪器试验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纳入省科技创新业务共享服务平台。“黑龙江省作物产量预报及农业气象环境预测评价”“黑龙江省极端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及应用”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泽春、徐祥德等特聘专家6人,为我局多业务领域提供技术指导,与南信大等多所大学以及13所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协助东北农业大学开设应用气象学专业,多名气象科技工作者应邀授课。

    注重抓好气象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把改革贯穿在气象事业发展全过程。贯彻落实《中共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高质量气象保障服务的实施意见》(中气党发﹝2019﹞39号)文件精神,明确了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积极配合国家公务员局做好县级气象机构参公管理在我省的调研,为在全国实施县级气象机关参公管理奠定良好基础。省政府下发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许可的通知》(黑政规〔2017〕14号),要求各级政府要将防雷减灾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考核评价指标管理体系,并按事权与支出责任为落实防雷安全监管责任提供必要经费保障。积极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清理规范部门涉企收费和证明事项,落实“多证合一”改革。落实“一网通办”要求,全部行政审批事项均使用中国气象局行政审批系统办理,将新扩改建工程避免危害探测环境审批纳入省政府服务审批系统。配合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实现“一张单”。

    持续强化效能管理与基层基础。深入落实双重领导与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强化部门联动、局校合作、开放科研为依托,突出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办公与服务效能。2010年以来4项工作获中国气象局工作创新奖。通过不断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改、参公管理、职级并行、设立党组等举措,提高基层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基层台站“一站一景”面貌焕然一新。持续改善民生,保障全省人员调资、津补贴、重病补助和艰苦台站提高标准后津贴等及时发放。省委省政府连续11年对省气象局全体公务员给予绩效奖励。

    九、坚持依法履职:出台7部地方气象法规全国领先,注重加强行业管理

    坚持依法科学发展气象事业。1996年1月11日颁布实施《哈尔滨市人工防雹管理条例》、2012年8月1日施行的《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条例》、2015年3月1日施行的《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2018年1月1日实施的《黑龙江省气象信息服务管理条例》分别是全国首部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大气本底站、气象信息方面的地方法规,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除此之外还相继出台了《黑龙江省人工增雨防雹管理条例》、《哈尔滨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黑龙江省实施<中国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地方法规。7部地方气象法规在全国气象部门领先。制定了《黑龙江省气象信息传播信用标识管理办法》和《公众气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地方标准,向社会公开征集确定了“黑龙江省公众气象信息传播信用标识”。同时1项国标、1项行标、3项地标颁布实施,2项行业标准获中国气象局立项,形成较为完善的地方气象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体系。

注重加强行业管理。黑龙江是农垦、森工气象行业大省,行业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一直以来规范管理农垦、森工等近二百个行业气象台站(哨)。目前,农垦78个、森工22个气象站纳入国家天气站网统一管理,农垦全部92个气象站、森工31个气象站实现数据共享。适应改革需求,我们积极落实农垦和森工两大系统涉及气象改革工作,明确了气象行政权力事项及政府职能权责清单,全省12个市(大兴安岭地区无移交改革任务)气象局与农垦森工已全部完成气象政府行政职能移交协议签署及交接工作。

十、坚持政治统领:高质量推进党建和文化建设

    全面加强从严治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组书记作为党建第一责任人,做到抓党建与抓业务“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重大事项及时向中国气象局和省委请示报告。积极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积极推进各项学习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驰而不息地抓好作风建设,倡导勤学苦练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了解实情、解决实事。通过抓好“保先教育”、“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以政治建设为核心,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三会一课”等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生活制度,3名同志当选为省十二届党代会代表。

    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四风”、落实“两个责任”,认真组织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集中开展警示教育。发挥巡视巡察利剑作用,注重抓好巡视巡察问题的整改。坚持“凡事做于细成于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强化内部审计监督,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守底线。自主研发廉政风险防控信息化平台,综合运用财务检查、监督问效等手段来加强基层单位监管,存疑事项及时跟踪质询整改,全国16个省份借鉴经验并推广使用。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少数、层层传导压力,突出抓好科技服务、建设项目等重点领域监督。有效运用“四种形态”,敢于刀刃向内,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纠正。紧紧咬住“责任”二字,抓住“问责”这个要害,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严厉查处违纪问题,用纪律和规矩管住思想、管紧行为、管出自觉。

    宣传舆论和创先争优工作不断巩固。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这个弦,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为气象事业发展营造浓厚氛围。秉持气象科普宣传实时化、一体化、信息化、融合化的“四化”机制,形成省市县齐抓共管的大宣传工作格局。科普文章屡获全国气象科普作品观摩交流最佳作品、《气象知识》优秀文章特等奖等殊荣。中国气象报驻黑龙江记者站连续六年获“特别优秀记者站”,并在第六次全国气象宣传科普工作会议上做典型交流。同时,青联、工会、离退休老干部组织大量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气象文化氛围日渐浓厚。保密、信访、学会、扶贫、军民融合等工作扎实推进、成效丰硕。加大创先争优的力度,创建文明单位、提高队伍凝聚力,省局机关和4个市(地)局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七十载寒暑,风雪严寒下跃动着黑龙江气象人火热的心,敢叫风雨可测、预报冷暖先知,在无垠的北大荒留下了拓荒者涂抹不掉的痕迹。黑龙江七十年的气象事业之路凝聚了丰富的发展经验:一是必须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始终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以保障“五大安全”特色需求为牵引,以服务龙江发展战略为依托,来彰显气象部门的突出作用;二是必须坚决贯彻中国气象局的顶层设计,以“智慧气象”为依托,发展“互联网+”、融媒体为核心的业务与管理一体化平台,构建具有龙江风格的气象现代化,坚持在保障现代农业、冰雪旅游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上成为全国“排头兵”;三是必须坚定落实双重管理与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持续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在破解发展问题上孜孜以求,落实好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各项待遇和补贴,创造安心、安身、安业的人才环境。四是必须始终牢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推动解放思想,坚持“三长三短”辩证思维,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主旋律,以扎根漠河34年老劳模周儒锵等先进人物为榜样,努力构建“根植北国、勤奋执着、团结求实、优质服务”的黑龙江气象人精神。

    “揽风雨以求天问,知冷暖方为济民”。黑龙江气象事业始终是防灾减灾的“前哨站”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助燃剂”。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东北振兴与“五大安全”,牢牢把握黑龙江建设自贸区这个历史机遇,围绕黑龙江“国家粮仓”“大美龙江”“龙江丝路带”“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改革开放、坚持趋利避害并举,落实中国气象局与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依法规范气象事业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促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为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气象科技支撑与服务保障,续写气象事业发展新辉煌!


招聘信息

相册

地理位置

  • 交通
  • 商业
  • 教育
  • 医疗

全部评论 (0)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精选服务商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