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班主任提醒:孩子成绩不好不是因为粗心,而是“积懒成笨”(期中考前必读)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班主任提醒:孩子成绩不好不是因为粗心,而是“积懒成笨”(期中考前必读)
转载
zhang于 2021/04/23 13:53:25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今日教育考试
作者:
75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11
班主任提醒:孩子成绩不好不是因为粗心,而是“积懒成笨”(期中考前必读)
显示
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在孩子自觉性不高、不会学习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正确教育、督促与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成才。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孩子总说因为粗心丢分,家长也就信以为真。孩子自以为什么都懂,没啥问题,下次注意一点就行了。多少孩子成绩差,不是因为粗心,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积懒成笨”。这篇文章希望家长和孩子期中考试前都读一读,推荐老师转给家长!
孩子一放学就只想玩,丢下书包完全不管作业,还得三催四请才不情不愿拿出作业本。好不容易坐下来了,却迟迟下不了笔,不是拿着笔抓耳挠腮,就是对着书本发呆。多少家长在辅导孩子做作业时产生怀疑:我的孩子就这么笨吗?
“今天才学的知识,现在就忘了?”
“老师上课不是讲过吗,怎么就不会做了?”
上课的时候,老师把新知识都详细地讲解了,孩子听懂了,也就以为学会了。
可若缺少课后的复习、思考和作业,只是“听过”的知识不会被真正吸收。
平时辅导作业的时候,很多家长习惯了“陪读”,有的始终在旁边指点督促,有的实在看不下去,直接动手帮孩子完成作业。反正做错了有人帮忙修改,不做了有人代劳,考差了还有人帮自己找借口。没有责任心的孩子不会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也就习惯了偷懒,不动笔,不动脑,也不学习。
很多家长以为只要督促孩子就行了,却不了解,孩子表面上的懒惰容易发现,深层次的懒惰却无迹可寻。
孩子认真听课,回家后也一直做题,为啥成绩就是上不去?别的孩子也没我家孩子努力,为什么别人总拿第一,我家孩子却不上不下?面对这些疑惑,最好的答案就是:永远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曾经有清华大学教授大胆评价:在中国,至少有一半学生在“假努力”!表面上看非常刻苦,任劳任怨,实际上学习时懵懵懂懂,成绩一塌糊涂。他们看上去用了十二分的功,但因为方法不当、效率过低,导致最后只有6分的收获。不是学习时间越长分数就越高,不是不停补习就能脱胎换骨,不是每天只睡5小时就是勤奋。
做题不彻底,过于依赖参考答案;
学习没有针对性,做题贪多求全;
不懂归纳知识点,学过了就忘了;
付出的学习时间越多,收效却越小。孩子饱受“伪勤奋”的折磨,就因为没找对方法。
每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家长的应对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学习态度。
家长态度温和而要求严格,给了孩子尊重与必须遵守的底线;
家长态度强硬而要求严厉,给了孩子底线,也施加了很大压力;
家长态度模棱两可,给了孩子讨价还价的余地;
家长完全不管,给了孩子不努力、不学习的理由。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错误态度,正在导致孩子越学越“笨”。一定要明白:指望孩子自觉,是最无力的教育。指望孩子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是最难实现的愿望。有教学20多年的语文老师这么说:“在小学的时候,家长、老师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低年级是孩子极其依赖大人的时期,也是他们学习态度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很多孩子之所以懒惰,都是因为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做支撑。为了避免孩子在“懒惰”的坑里越陷越深,我们不能再纵容孩子了。培养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请给他恰到好处的管束;培养一个优秀出色的孩子,请为他指明前进的方向。
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小学阶段孩子之间的差异,归根到底,就是习惯的差异。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摆脱“积懒成笨”的困扰,家长、孩子、老师要一起努力:用检查代替唠叨,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及时发现问题;狠得下心来管教,不纵容,不偷懒,守护孩子的成长。积极主动,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把学习当做最重要的事;积极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遇到不懂的一定要请教;积极学习,多动笔,多阅读,多练习,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如果不逼他一把,他就会错过最好的学习时机。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在孩子自觉性不高、不会学习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正确教育、督促与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