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未来课堂”以学为中心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好文热点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未来课堂”以学为中心

转载 zhang2020/04/24 10:24:2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浙江教育报 作者: 831 阅读 0 评论 3 点赞

为未来而教,人工智能如何赋能职业教育

2022年,85%的企业将采用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先进技术;2030年,机器人或将取代全球8亿工作岗位,7500万至3.75亿人需要转换职业类别并学习新技能;2055年,自动化将取代全球约一半的有薪工作……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预测一度引发了“机器将取代人工”的恐慌。

去年5月,浙江35所中职学校共同成立了“‘智能化+’深度改革校共同体”,一场聚焦“智能化+”的深度改革已在这些学校悄然启动。


让教学与科技同步

当人工智能这只“狼”闯进人类的生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社会各个行业、岗位带来巨大冲击,不少人开始心生恐惧。浙江大学教授方展画对此有自己的理解:“只有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未来生活,当他们步入社会,和这只‘狼’打交道的时候,才能从容面对。”

诚如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朱永祥所言:“未来已来,信息技术使得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成为可能。要培养面向未来工作的未来劳动力,中职学校要打造以学为中心的未来课堂。”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首席专家、省教育技术中心原主任施建国更是预想,智能化尤其是由算法支撑的自适应学习和深度学习将是未来智慧教育发展的方向。

在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汽车专业实训基地有一个特别的实训室。在这个实训室里,学生只需借助一副3D感应眼镜,就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学习汽车构造、运作原理,甚至进行汽车拆装、维修。“新技术、新工艺的出现,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限的工位数和实训设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实训操作,而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是最重要的,只有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多操作、多练习、多实践,才能在工作中尽快上手。利用VR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迅速上手操作,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可谓一举多得。”校长林向明说。

在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学习无处不在。校园的公共区域摆放着80台智能一体机,学生不仅可以随时查阅学校的电子图书、校园的最新动态,还可以学习各种网络课程、下载所需的学习资料;实训室的每一个工位前都有一个二维码,学生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获取对应模块的教学视频;学校组织的公开课、企业专家讲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子白板、智能一体机等收看直播,并可实时和教师、专家互动……衢州市工程技术学校,这个集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物联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智慧校园”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校园生活。

在施建国看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了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中职学校要重塑教育的形态,重新定义学校,重新认识学习,重新理解课堂,重新构建学习路径。


让专业与生产同步

盒马鲜生推出机器人餐厅2.0版,可实现机器人送餐、收餐,完成智能化避障、菜品检测等;京东启用机器人智能配送站,京东3.5代配送机器人具有自主导航行驶、智能避障避堵、红绿灯识别、人脸识别取货等能力……

“当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开始取代人类工作,我们的学生还在用着以前的教材,用10年前的方案培养10年后的人才,势必是一场失败的教育。”方展画抛出了这样的疑虑。

他呼吁中职学校发起一场“破墙运动”,实现“自我革命”:积极引进“机器人”概念,探索“新工科”教学;基于“智能化”的背景而不是“生产流程”的标准重新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大胆改革技能标准,根据“机器换人”的新情况、新要求,重新厘定专业核心技能。

朱永祥对此深表认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再自娱自乐,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等也要随着时代变化而做相应调整。”

杭州市余杭区商贸职业高级中学将各种新型工业产品、生活中的消费体验,譬如3D打印技术、VR技术、无人机等引入校园,让学生提前接触人工智能技术及智能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以此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增加对人工智能系统的理解,更好地适应与智能化设备共同工作的情景,避免不自觉地沦为人工智能的“奴隶”。

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早在两年前就开始规划工业机器人专业,并将整整一幢总面积4600余平方米的大楼打造成智能实训大楼。智能制造实训空间建设分三期,一期为工业机器人基础模块实训室,二期为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建设,三期为产教融合、校企一体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建设。在校长曾国健看来,谁能引领人工智能,谁就掌握了人类的未来。


让素养发展与社会同步

当大量工作都被机器替代时,人类需要做什么?企业采用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新工作岗位所占工作份额将不断上升。

“未来,纯操作性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少,市场需要更多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能只盯着技术技能,学生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要同步跟进。”朱永祥认为,面向未来工作的未来劳动力要从人工智能的享用者转向人工智能的参与者、制造者。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艳说道:“相对于机器人的速度和精确性,人的优势在于弹性。学校要以未来的眼光,着重培养学生的‘人类’能力。”她着重强调了青少年编程教育的重要性,“编程教育连接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通过编程学习,能培养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等,进而提升个人的未来竞争力”。

论坛中,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张展荣向与会嘉宾展示了由他和导师共同设计的“智能商店”创客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体验“智能商店”、App调用模块设计、地图导航模块设计、人脸认证模块设计、Dobot控制模块设计、“智能商店”综合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人工智能正在给未来的工作带来变化,能利用人工智能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人工智能观。“‘智能化+’时代,智能素养是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中必备的素养,借助这一课程,就是想让学生明白人工智能看得见、摸得着,自己也能尝试开发和应用。”张展荣说。

事实上,不少中职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将人工智能融入创客教育。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园林专业以培养农创客为目标,开设了3D打印、计算机编程等相关课程,通过实景化项目开发、情景化任务驱动、实战化教学实践,将花卉园艺培植过程中的问题融入创客教育中,以此培养学生的智能素养。师生与企业结合花卉养护知识、计算机编程等共同研发的智能化垂直喷灌与滴管系统已经申报了专利。

“伴随产业的转型升级、不同行业的跨界融合,‘跨界’人才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中职课程改革要有‘跨界’思维,努力融合不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方展画说。


已有0人点赞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